婴儿的自我意识通常在1岁到2岁左右开始逐渐出现,不过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,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,具体如下:
5-8个月左右
在这个阶段,婴儿开始对自己的身体部位有一些初步的感知。比如,婴儿可能会偶然地发现自己的手,然后会盯着自己的手看,还会尝试去抓握自己的手指,像是对自己身体这一部分产生了好奇,这可以看作是自我意识萌芽的一种早期表现,他们开始从对周围外部世界的关注慢慢向自身转移了一部分注意力。
1岁左右
婴儿开始出现“主体我”的意识,比较典型的表现是他们能把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区分开来。例如,当你把一个玩具放在婴儿旁边,同时把另一个玩具放在稍远一点的地方,婴儿能够知道哪个玩具是在自己身边、属于自己可以够得着去玩耍的范围,他们明白自身和周围物品所处空间位置的不同,这就是开始有了对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初步认知。
15-18个月左右
这时婴儿会表现出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认识,他们知道哪些动作是自己做出来的。比如婴儿推倒了面前摆放的积木塔,他能意识到是自己推的这个行为导致积木塔倒下了,这反映出婴儿对自己行为和行为产生后果之间关系有了感知,是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的体现。
2岁左右
婴儿开始出现“客体我”的意识,突出的标志就是能够认出镜子中的自己。你可以做这样一个测试,在婴儿的鼻子上悄悄抹一点口红之类的印记,然后让婴儿照镜子,如果婴儿会去摸自己鼻子上的印记,而不是去摸镜子里那个人的鼻子,那就说明他已经明白镜子里的那个人就是自己,这意味着婴儿已经具备了相对清晰的自我意识,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特的、和他人不一样的个体。
总体而言,婴儿自我意识的出现和发展是一个连续且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过程,包括遗传、成长环境、和抚养者的互动等等,随着年龄增长还会不断丰富和成熟。
|